平鎮以前稱作安平鎮。平鎮開發起始處約位於今平鎮市南平路鎮安宮(在地人稱平鎮廟)一帶,早年先民開墾初期因為與原住民爭地,迭有衝突,加之地方盜匪猖獗,治安敗壞,先民遂於今楊梅埔心之高地設置隘寮,雇請隘勇看守,以收警衛防禦之效,治安才逐漸好轉,乃逐漸形成安平鎮的地名。1920年〈日本大正9年〉日本政府將全台灣三個字以上的鄉鎮名稱全部改成二個字,安平鎮自此改稱作平鎮,並進而成為目前平鎮區整個範圍的全名。以往,在《桃園縣誌》及舊版《平鎮市誌》中均謂平鎮老地名為張路寮,此誠係因先人不諳客語,將本為看守之意的掌字誤植為張字,致後者一再錯誤複製。正確寫法實應為掌路寮。其次,掌路寮涵蓋範圍遠不及安平鎮之廣,代表性低,再加上,行政區域劃分後,原掌路寮所在位置,今日之埔心,早已劃歸另一區楊梅所轄,因此,我們稱平鎮老地名應以安平鎮為佳。

平鎮早年分作八大庄,作為開發最初始的安平鎮庄,屬其中一庄,位於平鎮區最西南一隅,西與楊梅區交界,南與龍潭區接壤,早年單獨為平鎮村一村,目前已劃分作平鎮與鎮興二里,總人口數為八千八百餘人,傳統上屬於客家族群的主要居住地。